“我認為工程機械不是周期性行業,從歷史看,工程機械行業一直處在震蕩向上的過程中。”
和市面上充斥的周期論不同,深耕產業40多年,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對行業發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。
無論是行業老大卡特彼勒創出百年最好業績之一,還是中國經濟復蘇,以及“十四五”規劃中亦提到的“兩新一重”,都可以看出,工程機械還遠遠沒有見頂。
“應該用宏觀形勢來看行業,不能用企業來看行業,企業情況各有不同,會有起伏波動。”中聯重科的打法,是以工程機械為能力原點,輻射出“工程機械、農業機械+智慧農業、中聯新材”三大板塊并進的產業集群,挖掘持續性的增長潛能。
【三元并舉,1+1+1›3】
不因市場井噴而欣喜若狂,不因產業遇冷手忙腳亂,更不會被短期的“天氣變化”打亂既定策略。
在受宏觀經濟影響頗深的工程機械行業,如何長久地保持戰略定力,考驗著每一位企業決策者。
同樣,工程機械企業也在尋覓自己的成長之道。
卡特彼勒從工程機械切入發動機再到礦山機械;小松則從推土機到液壓挖掘機,從工程機械到礦山機械,實現產品線擴張。國內企業中,三一重工挺進風電行業。
相比來看,卡特彼勒、小松等企業主要側重于產品序列的擴容,而中聯重科則是以工程機械為“能力原點”,打造出一個更有潛力的價值面。
2022年,中聯重科營收416.31億元,工程機械占比高達93.66%,依然是公司的基本盤。
過去一年,中聯重科一手持續鞏固優勢板塊,另一手,發力新興板塊,并實現快速突破。
當前,工程機械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,強者恒強,馬太效應愈演愈烈。作為全球第六大工程機械企業,中聯重科優勢進一步擴大。
2022年,混凝土機械、工程起重機械、建筑起重機械三大產品競爭力持續增強,市場地位穩固。其中,混凝土機械長臂架泵車、車載泵、攪拌站市場份額仍穩居行業第一,攪拌車提升至行業第二。
在行業調整期,高機、土方、礦機等新興業務表現亮眼。其中,高機去年實現收入近46 億元,凈利潤5.94 億元,同比大幅增加54%和140%。目前,中聯高機正和路暢科技進行重組,計劃完成分拆上市。
在夯實基本功的同時,中聯重科開啟相關多元化之路,根據自身資源稟賦,能力積累,市場前景,深思熟慮后切入農業機械+智慧農業、建筑新材料。
這一戰略既是自身能力的外溢,也是市場需求的倒逼。中聯重科率先布局,既能豐盈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,又可以實現“1+1+1>3”的效果。
深耕工程機械31年,中聯重科以“破壁者”的身份,打破工程機械行業的天花板。除了工程機械的一體外,另外兩翼已經開始展翅翱翔。
【農業,大有可為】
國之命脈,農業先行。
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20年聚焦“三農”問題,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與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“農業強國”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作為農業的生產力來源,農業機械是提升效率,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基。
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,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,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。
然而,在國內市場,約翰迪爾、凱斯紐荷蘭、久保田等國際農機巨頭長期占據“話事人”地位。
中聯重科就是要在農業機械這個領域,打出“中國智造”的旗幟,實現國產替代。
今年伊始,詹純新透露,他將直接負責農機板塊,而且要“花一半精力做農機”,實現超常規的發展。足見中聯重科對該板塊的重視程度。
但要反超國際巨頭,不能按圖索驥,步他人后塵,而應該另辟蹊徑,走出自己的道路。
早在2018年,中聯重科就和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.AI達成戰略合作。雙方聚焦農業領域,基于此,中聯重科成為國內首家AI農業裝備制造企業。
高端大馬力拖拉機是農業機械皇冠上的明珠,但一直以來,國內市場被美日品牌牢牢霸占。濰柴、一拖、中聯重科等中國企業都在苦苦追趕。
如今,數年磨一劍,中聯重科打造出PL2304動力換擋拖拉機,填補國內空白,還成功出口至獨聯體等海外市場,甚至走紅哈薩克斯坦等國。
除了農業機械,中聯重科向上追溯到智慧農業,初步形成“1+3”產品體系。即以 1 個農業大數據平臺作為底層基座,構建了智農云APP、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、農業大數據監管中心3個產品系列。
中聯重科將農機農藝融合,通過“天、空、地、人、農機”五位一體數據采集,以“中聯智農云大數據平臺”為基礎,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、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。
農民只要使用“中聯智農云”APP,地塊情況、農事計劃、天氣預報、病害預警、產量預測、農資采購等信息全部實時掌握。
當前,中聯重科兩大智慧農業基地已成為全國標桿。
智慧蕪湖大米示范基地擴增到100個,總面積達15萬畝,數字化管理的稻田畝產提升約14.3%,畝均成本可節省超過108元。湖南省環洞庭區域的智慧農業數字化技術服務繼續向前推廣。
蕪湖峨橋鎮示范基地更是向“2025年實現多方位農田數字化”發起沖擊。
從“會種糧”到“慧種糧”,擺脫靠天吃飯,中聯重科擔當起我國從“農業大國”到“農業強國”背后的助推者。
通過“智能農機+智慧農業”雙輪驅動,中聯重科找到了打開農業智慧之門的鑰匙,助力農業現代化。
作為國之根本,農業是永遠可以深耕的產業。2022年,中聯重科農業機械業務收入占比僅5.14%,未來增長潛力巨大,極有可能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。
【建筑新材料,掘金綠色新風口】
從收購全球第一品牌,到整合全球資源,打造綠色建筑材料新動能,中聯重科又一次先于行業闖入“無人區”。
建筑業是國民經濟支柱,綠色建筑材料方興未艾。住建部明確提出,到2025年,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標準,行業迎來重要成長窗口期。
國信證券預測,我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超過9萬億元。而此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預測,202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。
兩者相差九倍之多,可見,綠色建筑擁有比工程機械更廣闊的市場。
詹純新就曾表示:“作為新型建筑材料,干混砂漿市場需求量約1億噸,十四五期間將達到8億噸,未來比工程機械的體量大。”
全球來看,歐洲市場最為成熟,其干混砂漿占據當地90%以上的份額。
2014年,中聯重科收購了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德國企業m-tec,后者是全球干混砂漿第一品牌,并擁有多種干混砂漿配方。
六年后,中聯重科決定利用m-tec在干混設備領域的領先地位,進軍干混砂漿材料領域。
借此,中聯重科成為全球唯一掌握“智能產線+建筑新材+施工裝備+施工工法”等全產業鏈技術的企業,并登頂干混砂漿設備領域第一名。
與此同時,公司已經在全國落子,僅2022年便在湘陰、吉安、亳州等8個地區開建工廠。其中,湘陰項目為標桿工廠,建成后將成為全國單體最大、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建筑新材料生產基地。
▲中聯新材全國密集布局標桿工廠
而且,除了干混砂漿,中聯新材已切入無機非金屬材料、高分子材料、有機合成材料三大領域,并向“全國第一大綜合性新型建材企業”的目標發起沖擊。
“單絲不成線,獨木難成林”。
作為跨界者,中聯重科主動攜手下游家居企業,并力主全程賦能行業,形成端對端閉環,解決消費者痛點。
正如中聯重科副總裁、中聯新材董事長陳培亮所說:“中聯新材不是著眼于一個過程的某個環節來解決問題,而是從原材料的控制、配方、生產設備到最后的施工,一體化地解決市場痛點。”
中聯新材從工程設備出發,涵蓋輔材-主材-服務-施工,再到鏈接下游家居、家裝企業,重塑建筑裝飾行業的供給流程,以“料+機+人”顛覆行業。
今年以來,中聯新材先是到訪國內最大的互聯網裝修平臺土巴兔,雙方就深化戰略合作“擦出火花”。再是,和大自然家居牽手,吹響進軍家居裝飾行業的“沖鋒號”。
中聯重科此舉倘若成行,將實現從B2B到B2B2C的商業變革。就像華為從通信行業切入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,從B2B到B2C的轉變,華為走出冬天,登上又一座高峰。
未來屬于主動變革的企業,謀定多元戰略,用科技賦能,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,中聯重科在行業調整時儲備力量,在復蘇中抓住機會,在行業波動中篤定前行。
這種前瞻性的戰略布局,更有利于突破行業天花板,在更廣闊的天際高翔,才能實現再次起跳并且跳得更高。
責任編輯 :
[聲明]本網轉載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如果你認為此類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將相關資質證明發送至mingyou360kf@sina.com,名優資源網工作人員會及時回復并處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