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研究生招聘愈演愈烈。但也有同學在經歷過打拼后,即使面對“985”院校,也選擇“錄而不讀”。近日,中國政法大學32名研究生學生放棄錄取資格,引發關注。
據報道,學校再也不能彌補這些空缺了。有人認為這實際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。“錄而不讀”的現象一直備受爭議。
也有教育工作者認為,讀與不讀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。不讀書意味著學生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或者更合適的選擇。另一方面,也要提高教育的回報率。
其實所有的爭議都繞不開招生名額不足的問題。預計今年研究生人數將超過500萬。為什么連著名的“985”大學都棄學了?
連年發生
目前,很多高校陸續發布招生簡章,又一年考研即將拉開序幕。像中國政法大學這樣的985名校對廣大學生是有吸引力的。
然而近日,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院發布的《關于陸某某等32名研究生學生放棄錄取資格的公告》一度引起熱議。“985”高校是不是已經不香了?
32名學生中,大陸碩士研究生15人,大陸博士研究生7人,港澳臺地區研究生4人,來華留學生研究生6人。大陸碩士研究生中,掉的專業有法經濟學、法學(法學)、訴訟法、國際法、公共管理、工商管理、法學(違法法)、比較法。其中7人是工商管理專業。
公示中提到,我校2022級研究生新生(含申請保留往年錄取資格,今年報到的)應于2022年8月28 -29日報名。
根據《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》(法大發〔2021〕62號)第五條規定,“新生因故不能按時入學的,應當在報到日前向所在二級培養單位書面請假,并附相關證明。二級培養單位應在報名日期結束后,按學校要求匯總請假學生信息,并向研究生學院備案。請假時間一般不超過2周。除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外,未請假、請假未獲批準或逾期未報到者,視為放棄錄取資格。
據官網披露,中國政法大學2022屆碩士研究生錄取名單于4月18日公示,公示期為10天。
其實“研究生棄讀”的現象年年都有。《中國新聞周刊》注意到,去年中國政法大學還取消了38名研究生學生的錄取資格。
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院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這些研究生的棄權不會影響其個人檔案或信用。不過據了解,學校已經不能補錄了。該工作人員還提到,學校也在官網上發布了研究生放棄錄取或錄取資格的相關規定。
除了中國政法大學,近年來,也有不少大學出現學生“備案卻不讀”的現象。去年,蘇州大學68名研究生學生被學校拋棄。前年,太原理工大學49名研究生學生被學校視為放棄錄取資格;2019年,湖南大學研究生學院69準研究生“錄而不讀”引起廣泛討論,“985”大學也開始出現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中。
為什么要棄學?
另一方面,研究生申請人數屢創新高。2019年,已經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的研究生申請人數首次突破250萬,達到290萬,比上年增加約52萬人。去年,研究生的申請人數已經飆升至457萬,預計2023年這一數字將超過500萬。目前研究生的錄取率只有30%左右。
通常情況下,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在獲得錄取資格后簽署意向書,有些學校會打電話給學生確認意向。《中國新聞周刊》在一個研究生退學話題的論壇上注意到,錄而不讀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同時考上了編制,出國留學。另外,放棄轉讓名額也是常見的情況。按照常規流程,放棄轉配額需要在轉系統上操作。系統關閉后,一般不能添加。所以一些關于退學的爭議也和這個時間節點有關。
在今年的大一新生張錦科(化名)看來,放棄名額的想法源于不愿意和不甘心。去年,他拒絕了四所學校的錄取。
“初試的時候有點緊張沒做完試卷,分數就這么下來了。”張錦科說,在移交的院校中還有兩所全國重點大學,所以做出決定并不容易。最后用他的話說“我哭著放棄了擬錄取,把名額讓給了后面的同學”。這一年,他考上了自己心儀的“985”院校。
李蕾(化名)的名字曾經出現在某重點大學的新生報到名單上。但是開學的時候,她給導師打了電話。與輔導員、部門負責人等溝通后。一個接一個,并由家長簽字,她向學校提交了入學申請。幾周后,學校把她的檔案寄回來了。
李蕾解釋說,她本科也是重點大學,而且從她的角度來說,轉的院校位置比較偏,專業也不理想。“與其痛苦三年,不如快刀斬亂麻。”她選擇了“二戰”。去年她的目標是一所“985”院校,但今年她終于落在了一所排名靠后的“211”院校,但她喜歡自己的專業。
“二戰”的風險只能自己承擔。“我剛拒絕了對方學校提出的錄取,招生老師剛給我打電話確認,系統里就取消了。”苗霖(化名)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他的本科是一所“211”。雖然他主動失敗,但原來的機會被轉移到了另一個“211”。
高考結束后,苗霖有了再做一次的想法,他把“二戰”當成了自己不甘心的延續。但由于上一門專業課的“滑鐵盧”,最終與心儀的院校失之交臂。
是否影響招生秩序?
學生有全權處理入學資格嗎?客觀事實是,如果他們在規定時間內不放棄錄取名額,指標就浪費了。針對這種現象,也有專家認為,“錄而不讀”其實是一種不誠信的做法,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。
“學校很被動,學生感到很無奈。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楚趙輝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“錄而不讀”的現象在本科階段也是存在的,主要是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,學生的知情權整體缺失。
學生的這種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招生學校的利益,但要完善和提高它,還是要從管理和招生制度上入手。
"因為只有一次錄取機會,所以招生名額有限."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,例如,一些海外大學采用全年錄取制度,學校也可能會發出超過一定比例的錄取通知書。所以國內學生在申請海外大學時,往往可以持有多份錄取通知書。在他看來,不報到也是學生的選擇之一,這樣的權利越多越好。
以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兩所知名大學為例。這兩個美國最難申請大學排名的常客,在他們升學率高的時候只占80%左右。
升學專家梁廷富并不認為這種現象會影響高校的招生秩序。他提醒,2022年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3384人,只有32人沒讀,占比不到1%。“不僅是中國政法大學,就連北京大學清華、浙江省武漢大學每年錄不讀研究生的,比例都不超過1%。”
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,保留錄取資格是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擇,“至少還有書讀”。在梁廷富看來,這是學生基于求穩心態的利益最大化訴求。還有一點要注意,“錄而不讀”和入學后為了占用錄取指標而退學是一樣的。
“其實,這很公平。我努力爭取的分數讓我拿到了這個名額,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。”在學生張錦科看來,有人選擇出國,有人選擇工作,“錄而不讀”的情況難以避免。但如果有機會再招生,會有進一步的招生政策,不會導致名額浪費。
責任編輯 :
[聲明]本網轉載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如果你認為此類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將相關資質證明發送至mingyou360kf@sina.com,名優資源網工作人員會及時回復并處理!